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告诉人们“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”。不同民族、不同年龄、不同职业的人生活中都离不开音乐,它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,并给人以健康、积极向上的精神陶冶。
学习吉他可以眼、耳、手、脑各种感官同时并用,锻炼各种感觉、知觉,有利于记忆力、注意力、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培养,有助于智力的开发,符合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。它是提高修养、培养高雅爱好,锻炼意志和敏捷反应力的一种有效行为。
寓教于乐,努力培养儿童学琴兴趣,应当成为乐器教师的永恒课题
了解儿童的心理、年龄特点,采用生动活泼、新颖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琴兴趣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儿童,因此,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特点,‘懂得心理学、教育学、生理学,然后才是乐器的教学,应遵循教学的七大原则,即教育性和科学性的原则、直观性原则、自觉性与积极性原则、因材施教原则、系统性原则、量力性原则、巩固性原则。由于乐器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,大量的基本练习,伴随严格的技术训练,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畏难心理,并产生厌烦情绪,教师必须采用多变的教学方式,使其乐在其中。首先,应创造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。整洁、明亮、气氛愉快和谐的学琴环境能使孩子精神振作、注意力集中,提高回琴效率。由于琴童年龄参差不齐,接受能力有差异,进度不一。因此,可采取以个别教学为主,集体教学为辅的方式,定期安排程度相当的学生上小组课,且努力使课堂的气氛欢快、活泼,以激发兴趣。其次,根据儿童年龄小、活泼好动、持久性差的特点,教学形式灵活多变,并制订出合理的练琴时间表。一般来说,孩子年龄越小,持久性越差.因此,课堂上要做到动静交替。可以弹一弹唱一唱,弹一弹跳一跳,弹一弹听听。营造一种活泼的课堂气氛,激发了小朋友弹奏此曲的愿望课堂安排需要劳逸结合,中间可休息一下在家练琴亦需制订一个合理的时刻表.建立动力定型,由家长监督一般4至5岁,每次10-20分钟;5至6岁每次20-30分钟;6至7岁,每次30-40分钟为好。采用少吃多餐的办法,练完一个单位时间可鼓励孩子下去活动活动,这样,大脑不易疲劳,孩子不会产生厌烦心理。另外,作业的难易程度及作业量要适当,做到因材施教。
正确的评价与适当的表扬相结合。
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回琴质量的优劣。肯定过多,会使孩子产生自满情绪,不求甚解,对乐曲缺乏精雕细琢;否定过多,孩子会缺乏自信。实践证明,对孩子要以正面教育为主,适当给以表扬、鼓励。如弹完某首乐曲,可以说“比上星期有进步,音准节奏基本正确,要是把声音弹得轻巧活泼些那就更好了”。用这样的语气说话,比直接指责“你的声音这么僵硬,太笨重,难听极了”,更容易让孩子接受。学琴是一种美育,我们不能以不美的方式来达到美育的目的。当孩子弹得较理想时,可在曲首打上★。我还为孩了们制订了评分标准,每周打分,如错一音扣2分,错一处节奏扣1分等等。目的是培养孩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。当孩子得到一个较高分数时,脸卜会露出满意的笑容;有时,老师忘了打分,孩子会扯着妈妈的衣角,轻轻说“分数、分数”。看来,孩子是多么在乎老师的评价。当然扫分不是目的,是促进教学的一种手段
定期举行观摩活动,并参加一年一度的考级活动。
定期举行观摩,一方面可锻炼胆量;另一方面可激发其表演欲望,因为钢琴本身是一门表演艺术,要敢于在众人面前表演这一活动,对家长和孩子很有吸引力,那一天人们打扮得漂漂亮亮,早早来到演奏地点,把平时苦练的成绩作一汇报。通过观摩,胆小的孩子变大胆了,同时也使孩子之间加深了解,增进友谊;家长们亦可交流一些指导孩子练琴的体会. 另外,考级活动也是对学生学琴的一种促进、对教师教学质量的检验,因而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,当孩子得到相应级别的证书时,脸上会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总之,只有不断研究儿童心理,激发学琴兴趣,才能使琴童真正成为教学主体,而只有主体积极性的激发,才有可能使学生生动、活泼、主动地学习,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。